
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剧《老中医》,大家觉得怎么样?
生编滥造,矿场霍乱一场,矿管与几个中医、药店合伙用***霍香梗冒充敛财,需知霍香梗是非常便宜的药,现在也就十几元一斤,一个病人用一斤,1000个病人也就是一两万元,当年无非几个大洋的事,十几个人分几个大洋,还要搭上许多人命,犯得上吗?在彰显翁泉海的同时也抹黑了一群中医,抹黑了药店,抹黑了整个中医界。我老辈说过,早年的中医和药店非常重信誉,***的事几乎没有。
个人比较喜欢这部剧。
虽然有许多人认为该剧不够专业,而且剧情不够吸引人,但本人却认为该剧拍得非不错。
实力派演员陈宝国,许晴,冯远征的完美演绎,让剧情显得十分真实自然。
剧情虽然看上去显得零散不连贯,但正是这些小片段,小故事,讲述了医者仁心,叙述了真正中医的医德医风传统。
近些年,很多人吐槽中医,更有某人***借正义站在道德至高点,多年公开诋毁中医文化。
是中医错了吗?
中医当然没错,如果真错了,那么几千年中医文化都错了。
错的是那些***借中医之名,或是利用中医赚钱的人,同样也包括那些本是中医,却忘掉中医的医德医风的人。
《老中医》剧中,不乏以上所说的种种伪中医。
这些年中医的衰落,就是这些利用中医,或急功近利之人损坏了中医之名。
前面故弄玄虚,后面乌七八糟,演员除了有名气一毛钱的演技都没体现出来。有些睁眼瞎竟然还说许晴演技多好,不知道说这话的脑残看见了几个许晴的镜头。最大的败笔就是胡乱堆积剧情,什么给矿场不要命的免费治病啊,和戏子的苟且啊,真的不能用垃圾两个字来形容了,糟蹋了中医这两个字。
怎么讲呢,是非常失望了啊。演员是好演员,毛病出在剧本上。编剧对中医了解显然太过浅显。徐皓峰拍的功夫片之所以经典,人家二伯当年可是名师真传啊,徐从小听着武林掌故练着基本功长大的,这样才方能得其精髓,拍的东西不被内行笑话。编剧可长点心吧,求别祸害中医了。。。
请问成语“饮鸩止渴”中的“鸩”是什么?
饮鸩止渴,经常被我们错写成饮鸠止渴,写成斑鸠的鸠了,还有人呐,把鸩当成一种毒酒,这个是不准确的,鸩呢不是一种酒,鸩是一种鸟,它也叫同栗鸟,这鸟呀,毛是深色的,红色的眼睛,足有三趾,它这种鸟呀,浑身上下紫绿色的羽毛里呀,和它的粪便里,含有剧毒,这羽毛在酒里泡一段时间之后呢,这酒就变成了毒酒了,而且是无色无味,这种酒叫做鸩酒,喝了这种酒的人是顷刻之间呐,白眼朝天,身体打颤,猛一看跟喝醉了似的,心里明白说不出话,接着就是五脏溃烂,神经麻痹,闭上眼就完。鸩酒呢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,常常看到史书上,鸩酒,赐死,这还是个荣誉呢,“得啦,给你吧,赐你个鸩酒,自我了断吧。”这算是留个全脸儿。皇宫内部的毒杀呢,常常用这种毒酒,因为它无色无味呀,看起来表面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症状,你也不好察觉。但是这个鸩鸟不好找,这种鸟经常生活在蛇蝎出没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里,而且是雌雄双宿双飞,雄鸟叫“运日”,雌鸟叫“阴谐”。因为这个鸩鸟哇很厉害,所以历朝历代都严令这种鸟,产于南方的鸟啊,不能过长江,为什么呢,长江它宽呀,万一它飞着飞着,嗯,后门儿不太舒服,噗叽,它来一泡,这受不了这个,掉江里了,后边全是毒。
西晋的大富翁,这位叫石崇,在荆州当刺史的时候,偶遇鸩鸟的雏鸟,为了巴结晋武帝的舅父,后将军王恺,就把鸩鸟的雏鸟呀,送给了住在洛阳城里的王恺,结果就有言官上疏弹劾,不过这种事情一涉及王恺,那就不了了之了。
饮鸩止渴呢,出自《后汉书 霍谞传》,东汉时期霍谞的舅舅,宋光,被人诬告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,这是个大罪呀!结果呀,下狱拷问。霍谞那年才十五岁,挺深为舅舅辩护,给负责这案子的官员写了一封辩护书,其中就说了,宋光出身官宦之家,仕途顺利,现已身居地方地方***的***。升官入朝指日可待,而且他的而且他的个人品德没有什么缺陷。这样的一个人,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,也会***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,怎么可能冒着死罪来更改诏书呢?这不就像饮鸩酒止渴一样吗,还没进到肠胃里,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,怎么能有人这么傻,做这样的事情呢?唉,着一定另有蹊跷。那么这一番话呢,负责审查的官员是听进去了。查明白了之后呢,就赦免了宋光。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