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一种教育行为名字叫“模仿”,家长们您被孩子模仿了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的言谈举止,行为习惯,为人处世都在被孩子模仿着。并且这种模仿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,每天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父母。而且孩子天生就会模仿,他每时每刻都在模仿着父母的行为。
在我们给家长讲课时经常说,“言传不如身教”。父母做为一个正直的人,一个积极向上的人,一个谈吐间都透着高雅气质的人,生活中他们的孩子也是优秀的。因为他每天接受的就是那种正能量的传输。但如果家长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,是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,孩子和他们在一起,每天接受的就是负能量,那孩子也会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。这正应了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儿子会打洞”这句古语。
所以,要劝解各位家长,育儿要从自身做起,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。
如果没有模仿,小孩根本不会进步。我觉得所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,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。激起孩子对榜样的敬慕之情,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高尚的行为。
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,爷爷(姥爷)带的孩子会背着手走路,奶奶(姥姥)带的孩子会跳广场舞等有趣的视频,我家老二正在偷偷学我刮胡子、担心血压高……。模仿应该是孩子主动被言传身教,说是一种教育行为,一点也不过。家长们都在被自己的孩子模仿着,此所谓“龙生龙、凤生凤、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。
从字面上说,模仿是个体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,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。孩子成长离不开模仿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。作为家长,早期教育一定要利用孩子好模仿这一特点进行。自己亲自带孩子,不推给上一辈。亲自带头不说脏话、不玩手机、带头孝顺老人、遵守公共秩序,一张白纸好写最美最美的文字。这跟孩子大了以后批评他们比,效果是事半功倍的。
孩子上学以后,家长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孩子、自己积极向上有追求、自己干好自己的工作(专门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加班)、不吸烟不喝酒等,不用讲大道理,不用棍棒相加,他们就会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。还要利用和孩子在一起时,正确引导他们模仿健康东西,分辨是非,防止他们模仿***中、社会上的坏人坏事。
总之。就如书法一样,先临摹,再形成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,必成书法大家。自家孩子必定会模仿自己,利用好、引导好,孩子也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、行业领袖。
模仿的敏感期
儿童模仿口语,练习口语,感觉语言的音韵,并不断重复使用语言,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,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,要说文明,规范的,准确的口语
孩子成长2岁时,不但模仿各种行为,而且开始模仿社会性行为,孩子还会经常性的重复父母的语言,表情,某些特定的行为,
对于儿童,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快,力量的自我意识到的尝试
所以建议父母:让孩子去做,模仿没有对与错;尽量放慢自己的动作,满足儿童模仿的需要,给孩子成长的空间,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
3岁多的姑娘做事情磨磨叽叽的,怎么办?
你好,感谢提问!孩子的拖拉磨蹭问题,其实三招就能解决!
三岁孩子,正是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年龄,做好了,孩子不仅在生活上不拖拉,将来上学也可以管理自己的时间,提升学习成绩。
第一招,建立时间观念
三岁的孩子拖拉,是不知道到了时间自己该做什么,做多久,所以,家长说:“快点快点,要出门了。”孩子就会很茫然,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。
父母在日常生活,就要可以与孩子练习,将““时间”与“***”结合。
比如到了7点,要告诉孩子:“7点钟了,宝宝该起床了。”比如,说:“6点了,我们要开始吃饭了哦。”
这样每一次强调,孩子慢慢就有了意识,到某一个时间,要做什么。
第二招,形成日常惯例
孩子的生活,要形成惯例,这样,孩子知道了做事的顺序和需要的时间,就会有目的,有时间观念地去执行。
三岁的孩子做事慢是很正常的,陪伴孩子成长,我们更像是伴着蜗牛一起散步。
想象一下,即使是一个成年人,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,也有可能会像刘姥姥初次进大观园一样,看啥都新奇,更可况刚接触这个世界的孩子。
孩子的节奏和成年人不同,他们每天会接触很多第一次,那些对大人来说的习以为常,在他们的眼里,充满了新鲜趣味,也有可能是恐慌和胆怯。
在他们探索世界的幼年时期,我们更需要足够耐心,给他们充裕的时间。
龙应台在她的人生三部曲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里面描写了五岁的儿子笨拙的慢慢扎好蝴蝶结的场景。那一刻的安静祥和,温暖了许多母亲。她愿意等待那个专注的孩子:孩子,你慢慢来。
孩子的慢和看起来的迟钝,并非一件坏事,恰恰相反,他们在积聚能量,厚积薄发。
家长在孩子慢的时候尽量不要催促,当然还是有一些好办法,督促孩子养成高效做事的习惯。
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自己吃饭,自己穿衣服,不要打扰孩子独立做事。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专注的习惯,
以后长大了,读书学习,效率自然会变高。
所以,不着急,静待花开。